半岛BOB轴承是机器中的基础元件,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机械产品中,被誉为机器的“关节”。凡使用轴承的产品,其性能、精度、寿命、可靠性等都与轴承密切相关,在一些高科技产品中,轴承已被视为核心元件。一个国家轴承工业的实力已经成为体现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
  战国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金属轴瓦(釭),并出现了木材与金属组合而成的滑动轴承。轴瓦的发明减小了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,提高车轮转速,延长了车轮使用寿命。

  郭守敬在浑仪两环之间安装了四个小圆柱体,构成滚子支承,这种结构与近代”滚柱轴承”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,这可以说是原始的滚动轴承。

  秦福兴五金号(上海滚动轴承厂、上海联合滚动轴承有限公司前身)创始人——秦福荣(1903~1980)。

  秦福荣,江苏无锡人。1926年在满庭坊月桂里49号创办泰福兴五金号(现上海滚动轴承厂),从日本的洋行进货,推销进口轴承。后又开设裕昌五金号。

  1929年,开设工场间,进行旧轴承修配业务。1937年,秦福兴五金号试制成功第一套国产“1308”双列调心球轴承,产品品牌为SRF。

  1943年,秦福荣在上海开设秦福兴五金轴领铁工厂,至此,秦福荣以“两厂两店”专门生产和经销轴承产品,商标为“双马”牌。

  1938年3月,日本在瓦房店建轴承厂,1940年1月建成投产,命名为“满洲轴承制造株式会社”,由东洋轴承制造株式会社【NTN,1918年创办,1937年更名为“东洋轴承制造株式会社”】经营。

  建国初期的瓦房店轴承厂,1949年9月,瓦房店轴承厂生产出以“610”为代表型号的第一套工业轴承。

  1950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,瓦房店轴承厂北迁哈尔滨市,改名为“东北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第14厂”(哈尔滨轴承厂前身),1951年4月正式投产,瓦房店轴承厂成为分厂。

  1954年3月,洛阳轴承厂开始动工建设。1958年7月建成投产,洛阳轴承厂是“一五”期间陆续兴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。

  建国后,上海轴承行业根据“产品归类、协作归口、地区相近、定点划块”原则,对各厂在所属地区范围内,实行“裁、改、并、合”和划块联管,逐步形成以秦福兴五金轴领铁工厂有限公司、上工轴承厂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滚珠轴承厂、上海汽车轴承厂、金兴轴承厂等30余家卫星协作厂组成的轴承生产协作体系。1957年,上海轴承行业年产量为139.49万套,工业总产值315.7万元,产品品种达317种,有职工820人,生产占地面积1.56万平方米,固定资产162.96万元,主要生产技术设备378台。年利润102.28万元。

  从“二五”(1958-1962)到“五五”(1973-1977)初期,围绕实现农业机械化、“三线)和“大打矿山之仗”三项任务,我国相继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大中型轴承企业。除扩建了哈、瓦、洛、沪四个轴承生产基地外,还确定了一批军用轴承生产厂点,建成了西南、西北两个“三线”轴承生产基地,建设了38个支农轴承厂。

  此间,我国陆续在西南、西北和中南地区,兴建了北京、杭州、成都、贵州虹山、贵阳、兰州、甘肃海林、陕西海红、宁夏西北、青海海山和湖北襄阳等一批大中型轴承厂和梁山、江西、衡阳、昌阳、韶关、浑江、豫西、宝鸡、常德、泰安、山西等一批小型轴承厂。

  【三线年,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、科技、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,称为三线建设。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,投入资金2052亿元,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,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。

  从1965年开始,轴承工业“三五”计划中提出了加速三线两个(西北、西南)轴承新基地的建议,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,中国开始了哈轴、瓦轴、洛轴向西部搬迁,在贵州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半岛BOB、湖北、陕西等地建设了虹山、西北、襄阳、海林、海红、海山等六个大中型轴承厂。

  1965年4月,北京轴承厂、哈尔滨轴承厂、上海微型轴承厂(今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)援建贵州轴承总厂(虹山轴承厂,厂址位于贵州安顺),1966年8月开始投产半岛BOB。

  1969年,在哈轴职工支援下海红轴承厂在陕西勉县黄沙镇开工建设,1972年建成投产。

  改革开放后,国有轴承企业实行改制、改革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民营、合资、外资轴承企业纷纷涌现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。目前已经形成瓦房店、洛阳、长三角(江苏、上海)、浙江、聊城等五大轴承产业基地。